■扶貧工作隊幫楊小妹的大兒子找了份理想工作,讓他既可以賺錢又可以照顧重病的媽媽。
■來到電聲聯盟會的會員企業之后,劉瑞榮上班時間自由了,每年還有獎補。
■一想到現在漸漸好轉的生活,張碧金就很高興。
■扶貧工作隊給貧困戶蔡賢接發了免費雞苗,他喂養得很好。
■扶貧幫扶后,中樓村變靚了。
■只花了80多萬元,扶貧工作隊幫助中樓村重建文化活動中心大樓,并盤活了村集體資產。
廣州市建筑集團下屬企業廣州市設計院對口幫扶梅州市 豐順縣中樓村
“阿東,回來啦?!吃飯了沒有?”沿著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中樓村新修好的村道一路走來,每遇到一個村民,張東都會停下來寒暄幾句,那種如親人般的熟悉,是三年來朝夕相處所培養出來的默契。
2016年,張東被廣州市設計院派駐中樓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長,三年的時間轉瞬即逝,眼看著曾經的貧困戶一個個擺脫了困境,中樓村的村集體經濟也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,他的心里很是欣慰。2019年5月,張東順利完成階段任務,覃鈺東接替他擔任新的駐中樓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。
這三年多來,中樓村是如何實現蛻變的?
產業聯盟 建樓造血 投保防貧 贈養扶志
2016年,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中樓村被列為省定貧困村,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,村中因病、因殘、因學等致貧的現象突出,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46戶122人。自2016年開始,廣州市設計院派出扶貧干部長期駐點中樓村,通過成立“中樓村電聲產業扶貧聯盟會”、重建行政樓盤活村集體資產、自籌資金幫貧困戶購買商業保險、點對點精準幫扶到戶到人等種種措施,助力中樓村貧困戶全部脫貧。
■采寫:新快報記者 嚴蓉
■圖片:新快報記者 王飛
產業造血
帶動20家企業成立電聲聯盟會
貧困戶就業除了工資還有獎補
豐順縣歷來被譽為“廣東電聲之都”,而就在豐順縣城西北部距離3公里處,湯坑鎮中樓村也是一個電聲產品的發源地,聚集在此的大大小小的工廠有四五十家。因有電聲產業的基礎,中樓村村民多以就近(或縣城)務工為主,然而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,村中因病、因殘、因學等致貧的現象突出。
初到中樓村時,扶貧工作隊非常頭疼。中樓村地理位置特殊,屬湯坑鎮城區范圍,毗鄰206國道及入城主干道,交通十分便利。可也正因為此,村民們大多都外出務工了,想在中樓村發展種養等產業,很難得到村民的認可和支持。要想在中樓村搞好扶貧工作,須另辟蹊徑,尋找一條適合中樓村現實狀況的發展道路。“中樓村也是一個‘電聲之村’,村莊內外從事電聲配件產業生產、加工、經營或為這些企業服務的實體企業和家庭手工配件加工廠數量龐大,村子里加起來就有四五十家。”張東說,利用這個資源優勢,幫扶單位將產業扶貧與當地產業發展無縫結合起來,通過“企業+聯盟會+貧困戶”的形式,成立“中樓村電聲產業扶貧聯盟會”(以下簡稱電聲聯盟會),帶動轉移就業。
今年40多歲的劉瑞榮是個單親媽媽,2017年丈夫因病去世,留下兩個孩子給她獨自撫養,一家人因病因學致貧。今年開始,她換到利通達電聲廠來工作,這是電聲聯盟會中的其中一家企業。“以前我在別的廠打工,但是那里是流水線,不自由,兩個孩子照顧不了。”劉瑞榮說,現在來到利通達電聲廠之后,因為是按件計酬,她家里有事情就走得開,照顧小孩更方便。不僅如此,扶貧工作隊對于在電聲聯盟會務工的貧困戶,還有相應的就業獎補政策,只要是積極參與聯盟會企業務工,實現穩定性就業6個月以上的, 2017-2020年,按照年務工總收入的8%-10%(最高2000元/年/人),享受物業租賃收益的分紅獎勵。
“我現在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,每年還有一筆獎補,扶貧工作隊還給我們送了雞苗、飼料,老人家在家里幫忙養著,現在的日子真的好多了。”劉瑞榮說,兩個孩子一個15歲、一個10歲,也享受到了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教育補助,上學不用愁了,以后他們長大工作了,家里的生活肯定會越來越好的。
“通過電聲聯盟會,我們為貧困戶牽線搭橋,推薦合適的務工崗位;另一方面,也為會員企業生產發展爭取勞動力需求,滿足會員企業用工需求,最終實現企業、貧困戶多方共贏的目的。”張東說。截至目前,聯盟會的會員企業已經發展到了20家。(來源:新快報)